
[黛妃與女皇]英文片名是[The Queen],"The Queen"是指至今仍在位的英國女皇Elizabeth II。本片在2006年的威尼斯影展奪得最佳女演員及最佳劇本;隨即在2007年奧斯卡金像獎中入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奬。雖然我對於政治新聞的涉獵實在不足,也不甚了解英國皇室的背景,但依然能夠融入這部電影所傳達的政治議題和人物性格的真實寫照。
1997年的五月, 工黨領袖Tony Blair(Michael Sheen)順利當選出任首相。同年的八月, 已和皇室脫離關係的Diana王妃在巴黎意外車禍身亡。這件轟動全世界的八卦新聞,憾動了整個英國皇室。起初女皇Elizabeth II(Helen Mirren)選擇以沉默不回應的方式 ,冷調處理這件事 。沒想到卻引起全國的報紙、媒體、人民的連聲撻伐 ,一面倒地指責皇室成員的冷酷無情。於是,首相Blair設法讓女皇能對此意外向全民做出回應和聲明,也因此掀起了一場攸關皇室尊嚴地位、保守與改革勢力的拉鋸戰。
整部片的時間點是設定在Diana王妃發生意外後的一星期,所以步調、節奏相當緊湊、明快, 內容也簡潔、有力不拖戲。劇情主要是探討在這段時間裡,皇室成員和首相Blair處理危機的態度。編劇精巧地描述出存在於女皇和首相間亦敵亦友的微妙關係;在兩人的性格特質上,也有完整的刻劃。特別是把女皇個性中,不為人知的堅強與脆弱表露得一覽無遺。導演還特別以當年的新聞報導、紀錄片段和實地演出的畫面交叉剪接;穿插Diana王妃生前的芳蹤、電視訪問、新聞報導以及壯觀的人潮和悼念花海加強了戲劇的張力和真實性; 讓我感覺意外彷彿是不久前才發生的。沉重幽靜的配樂更是在回顧Diana王妃影像時,增添了不少哀傷的色彩。
我覺得這場意外反映了一件事情是一體兩面,甚至更多面,但多數人總是只看到冰山一角,或是選擇他們所相信的一面而做評斷。雖然女皇表現的態度並非是民眾所期待的 ,但未必是錯誤的;其實她只是秉持著"國家為首、私事在其後"的信念來面對。在她的立場上 ,Diana王妃的死亡是她們私人的家務事;不需要在媒體或民眾面前表演一些灑狗血的悲情戲碼。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是不該為了私人情緒或社會輿論,而改變以往的作風,即使最終被迫妥協 ,她還是顯示出她不凡的氣度和風範。政治層面上,女皇對保守的堅持或首相對改革的創新各行其是。這場意外也造就了保守與改革勢力兩派的結合,做出符合民心的決定,其後一連串的政治效應和不利皇室的傳聞或許造成了女皇名聲短暫的下滑 ;但她對國家的貢獻依然無庸置疑。 She is still the queen whom people most respect.。
本片導演Stephen Frears所執導的電影類型相當廣泛;他可以拍出現代愛情主義的[失戀排行榜]High Fidelity 、古裝戲劇[危險關係]Dangerous Liaisons、 就連歌舞片和驚悚片他也仍然是游刃有餘。他熟練、沉穩的表現順利入圍了今年奧斯卡的最佳導演。編劇Peter Morgan 對於片中人物的描寫十分細緻 、他也是獲獎不斷了。全片最重要的靈魂人物Helen Mirren 果然氣勢不凡 、技驚四座 ,她簡直就是女皇的化身 ,難怪她從威尼斯影后、各大影評人協會、金球獎一路拿獎到底 ;想必今年奧斯卡影后非她莫屬。她的肢體、語言、表情在每場戲裡,都是完美演出 。飾演首相Blair的英國男星Michael Sheen 同樣表現優異,他把Blair演得十分討喜、正派(不知道Blair現實生活是否也是如此...)。James Cromwell等演員的表現都相當稱職 。
[黛妃與女皇]這部片裡並沒有偏向戴妃或女皇任何一方,在事件上,也不做批判是誰對誰錯; 而是呈現出事實的多樣貌。導演不僅揭開了英國女皇神秘的面紗,也帶領了觀眾進入一個掌握大權卻也平凡如常人的內心世界。Queen Elizabeth II 之所以能治理英國數十年,我相信除了她擁有得天獨厚的統治能力外; 更有一顆愛國愛民的心。
Elizabeth II的生平由此觀看
Elizabeth II 本人照
導演功力指數 ★★★★
編劇精采度 ★★★★
演員表現 ★★★★
總評 8/10